英国财政大臣瑞秋·李维斯上周在首相质询中落泪的画面,引起了广泛关注,照片登上了各大报纸头版,成为电视新闻焦点。
事实上,在工作场合哭泣并不罕见。许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比如48岁的克拉拉曾因被严厉批评而情绪崩溃,也有因挫折落泪的经历。她还谈到接到家中坏消息时会当场哭泣然后离开岗位。
另一位名叫艾玛的女士则在一个男性主导、压力大的职场环境中,感到必须压抑情绪,担心流露情绪会被视为软弱。
尽管研究显示女性更容易哭泣,但不少男性也承认在同事面前流泪的经历。医生盖伊·克莱顿表示,他多次与病人和同事共同流泪,分享悲伤。
一名伦敦金融从业者回忆,虽然个人问题让他情绪激动,但仍坚持上班,体现了专业的投入。
关于哭泣是坚强还是软弱的表现,执行教练雪琳·霍班指出,传统认为职场不能带情绪的观念已经过时。现在情绪智力被看作一种力量而非负担。
职业教练乔治亚·布莱克本也强调,职场中感到情绪脆弱很常见,企业应学会支持这些员工,这有助于提升整体工作效率。一个具有同理心的雇主更能激励员工并让他们感到快乐。
斯托克波特的阿曼达分享了她在面试时哭泣的经历,那时她父亲刚被诊断患癌,尽管如此她依然得到了那份工作并长期任职。她说,这段经历让她感受到情绪在职场被接受的重要性。
时尚设计师艾米·波尼也谈到,她经历了压力和情绪崩溃,认为职场情绪表达被妖魔化,但她不为此感到抱歉,反而呼吁让哭泣和情绪恢复正常地存在。她认为女性领导者展现情绪是一种力量。
然而,英国特许管理学会执行长安·法兰克指出,哭泣的女性常被认为情绪化,男性则因表现脆弱而受到羞辱。基层员工比高层更容易被接受这种行为,但理想状况应是所有层级都能理解情绪表达。
但在某些组织中,要想晋升,保持冷静被视为优势,情绪化可能会影响职业发展。执行教练指出,关键是整体表现和复原能力,而非一次情绪崩溃。
当职场上想哭时,建议给自己时间冷静,允许表达情绪,向信任的同事或主管寻求帮助。作为旁观者,应给予关心和支持,而非假装没看见。
(撰稿:安托特报员)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