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碉楼是一处在我们记忆中值得铭刻的地点,而我也终于在这一天前往打卡。趁父母在澳门游玩的间隙,我们顺路向西来到这片广东乡村,企图更贴近这个我未曾探索的领域。每次我从马来西亚回来,总能增进对广东乃至福建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文化的回归令我甚感意外。在江门的田野间,碉楼如同沉默的巨人,岁月将无声的低语留在了碉楼与乡村之间。
其实江门的碉楼大多集中在开平,划分为不同景区如自力村景区、立园景区和锦江里景区。但事实上,只要你有一辆车,无需购票便可以自由欣赏这片广东境内唯一的世界遗产。无数保存完好的碉楼在开平境内静静矗立,如同历史的护重要见证。
浮月村距开平稍远,位于江门台山,充满着诗意:中山阁、贤安庐、觉庐等,它们伫立在青山和田野之间,诉说着往日的故事,也承载着深切的乡愁。最年长的惠华居岁月斑驳,而最年轻的觉庐依然风采绰约。浮月村的每一个洋楼都是被时光精心雕琢的宝石,背后是侨民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
村口的母仪亭是对母亲的怀念,同时也为旅人提供了安息之所。一直以来,广东被称作为一个典型的侨乡。许多村民因亲人侨居国外,而他们积攒的财富常常会用于建设家乡的基础设施。此种行为不仅是对故土的回馈,也成为了侨乡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广东,许多与公益相关的传统习俗将侨民反馈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而鼓励更多人参与。
上泽桥,村民的交通要道,也是历史跨越之处,连接过去和当下,从海外归来的游子望着这座桥梁,仿佛在倾听故乡的心声。
而翁家楼则是台山洋楼的代表作之一,由翁家兄弟在20世纪初用海外积累的财富建造。它不仅展现了侨民的建筑成就,同时也记述了家族的繁荣与苦难,在历史的岁月中承载着多次变迁。
日升楼与翼云楼,如同并肩作战的兄弟,建筑风格对比鲜明但共同守护着村镇的土地。而中坚楼更是历史独特的一部分,它参与过抗战,证明了自身结构的坚固与价值。
仓东村是一个具有岭南特色风格的村落。随着村民的移民,村落一度破败。然而,随着保育计划的实施,古老的建筑正在被重新修缮复兴,而这些复苏的建筑成为了侨乡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在祖宅村,20世纪初的侨民在家乡建设中西结合的现代建筑,传承了故土情怀与家族荣耀。纵然面对历史洪流,它至今保留着这份传承,它是交通要道与历史回响的结合点。
在对话马来华人时,他们常愿回乡探望,却也心疼高昂的费用。这些碉楼的建造者也是从海外回来的同胞,他们希望回到故土,亲自触碰成长的记忆,但花费却让许多人却步。即便如此,这份乡愁仍在侨民心中奔腾不息,化为回到家乡的渴望和牵挂。而历史的发展也在这些分布广泛的碉楼中沉淀下灵魂,留下了记忆中的永恒守护者。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