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中国的民航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旅客运输量达到了7.3亿人次,创下历史最高记录。然而,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能力削弱以及国际航班恢复缓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尽管客运需求强劲,中国航空业仍然面临“量升价跌、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同时,航空业的人才供应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表面上看,中国民航创下了历史记录,但背后却掩盖着盈利难题。根据中国民航局的数据,2024年全年旅客运输量较上年增长18%。然而,虽然运力有提升,各航空公司的盈利能力却在下降,呈现出“飞得更多,却赚得更少”的趋势。
《中国21世纪》杂志报道指出,由于出入境需求的持续释放和国内航线的供需结构优化,加上免签政策的实施,国际航线的收益可望改善。北京和上海的旅客吞吐量已经超过亿人次,国际航班恢复至2019年的84%。尽管全产业年减192亿元,但航空业基本实现了盈亏平衡。
中国的三大航空公司的业绩表现呈现了整个行业的现状。三家公司的2024年前三季度总营收同比增加,不过净利润与2023年相比,中国国航增加了72%,南航则增加了48%,而东航的亏损减少了94%。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在上半年均出现亏损,仅第三季度有小幅盈利。
根据航空分析公司睿思誉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三大航司在第三季的综合营业利润率仅为1%-2%,表明航空公司目前更加关注运力的恢复而非盈利性提升。
激烈的价格战导致民航票价降低,出现了“赔钱赚吆喝”的局面。据航空部落客王先生的观察,由于经济发展放缓,航空公司的低票价策略是为了吸引更多旅客,但这也导致航空公司难以盈利。国际航线票价竞争激烈,许多西方航空公司因为纯收益下降而停止开设或减少中国航线。
例如从上海到莫斯科和悉尼的票价分别低至3000元和2000元,这种情况导致许多国外航空公司放弃竞争。此外,根据《财经》报告,国内经济舱平均票价比上年同期下降12.1%,较疫情前2019年下降3.8%。
地缘政治的影响也导致国际航线的复苏艰难。由于美中关系紧张,航线成本增加导致部分航线停飞。此外,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国内旅游政策,导致居民出行消费局限于国内,进一步增强了国内航空需求和低价竞争。
与此同时,航空业人才供应失衡成为另一个隐忧。尽管未来对专业航空人员的需求庞大,但由于运营成本加剧,许多飞行员等待培训机会,而空服员的离职率却在上升。这种人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航空公司的运营能力。
综上所述,中国航空业在2024年虽然在运输量上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但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加之行业内部的竞争和成本压力,使得其盈利能力和员工管理都面临巨大挑战。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