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国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制造2025》计划,旨在使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型为高科技制造业强国。然而,该计划的实施引起了美欧等国对不公平竞争的担忧,特朗普政府更是将其作为对中国实施“301条款”行动的重中之重。由于国际压力,2018年前后,“制造2025”逐渐从中国官方的叙事中淡出,但实际上,中国并未放弃这项计划,只是更名后继续推进。
《制造2025》是中国实现从“中等收入陷阱”突破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工具,涉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空航天等10大关键领域,旨在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推动中国高科技制造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增长。自该计划推出以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工业政策存在诸多担忧,包括对外国企业的歧视性待遇和强制技术转移等问题。
为了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外部障碍和安全挑战,中国开始注重发展自主技术,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已经融入到中国的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和其他政策中,并且在习近平所倡导的“高品质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战略中得到延续。相较于“制造2025”,“新质生产力”更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如量子计算和基因工程等,同时进一步推动新型体制,通过资源调配和政策协同,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和企业技术研发。
报道称,《制造2025》的推动使中国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如电动汽车、新能源与电力、以及高铁等。不过,航空航天等部分领域尚未完全实现预期目标,而农业机械等领域也未达到既定标准。不同的媒体和机构对计划的评价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中国在相关领域都取得了进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产业政策相比,中国的产业政策具有更强的国家主导性和详细技术路线图,尽管也造成了一些国际争议。
未来美中科技竞争愈发激烈。拜登政府继续沿用特朗普政府的对华科技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即便如此,《制造2025》背后推动中国掌控关键技术的决心愈发坚定。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国将继续依托“新质生产力”战略,逐步在全球产业格局和技术权力分配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在上个世纪的工业政策中,日本、韩国等都曾通过政府主导型政策实现经济腾飞,但相较之下,中国的《制造2025》强调自给自足,突出减少对全球供应链依赖,与其他国家政策具有显著区别。由此可见,《制造2025》的成败不仅仅影响中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也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内文照片来自GOOGLE)